close

DSC04199.JPG

 鹿港現在有這種三輪車用來載客,26日這天非假日,早上沒生意上門,車伕窩在乘客位子,玩起手機。這一幕有著時空錯置感覺,既古典又現代。也算偷得浮生半日閒吧。

 

DSC04205.JPG

 光影迷離

 

DSC04207.JPG

 幼稚園學生戶外教學

 

DSC04208.JPG

 以前公會堂,現在改為藝文館,長年有各種展覽。現在有書法,木雕,皮雕及拼布包,展示內容豐富。

DSC04210.jpg

 

DSC04212.JPG

 

DSC04215.JPG

 

這是李松林大師的家。李大師不在了,兒子李秉圭繼承父業,在雕刻上有一番成就。媲為美談。和美道東書院是全國唯一書院訂定為二級古蹟,李大師不收分毫幫忙雕刻魁星,擺在正殿,與朱熹神像一起接受信眾膜拜。
順便提及魁星踢斗故事由來:

 

魁星」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魁星」信仰盛於宋代,被中國古代儒士學子尊為主宰文運之神,從此經久不衰,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

「魁星」雖為中國古代儒士崇奉的文運星,他的造像可並非人們想像的文質彬彬,溫文爾雅。

正好相反,「魁星」的塑像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髮環眼,頭上雙角。右手握一管硃筆,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獨立,腳下踩著海中一條大鰲的頭部,意為「獨占鰲頭」,左腳後揚,腳上是北斗七星,意為「魁星踢斗」,當真是見像如見字。

傳說,「魁星」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若神明。

相傳古代有一個秀才,名字已不可考。他聰慧過人,才高八斗,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可就是長相奇醜無比,滿臉麻子,還瘸了一隻腳,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當時有人作詩來取笑他:

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
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
鬚眉以外源留爪,口算之旁雁踏沙;
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
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
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踱處平如口。
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畫側欹;
莫笑腰枝常半折,臨風搖曳亦多姿。

某一年,他參加鄉試、會試連連高中,終於到了殿試,皇帝一見到他的尊容,心中不悅,問道:「你那臉是怎麼搞的?」他回答:「回聖上,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

皇帝覺得這人怪有趣的,又問:「那麼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聖上,這是『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皇帝非常讚賞他的機敏,又問:「那朕問你一個問題,你要如實回答。你說,如今天下誰的文章寫得最好?」他想了想說:「天下文章屬吾縣,吾縣文章屬吾鄉,吾鄉文章屬舍弟,舍弟請我改文章。」

皇帝大笑,等讀畢他的文章,更是拍案叫絕:「不愧天下第一!」於是欽點他為狀元。

後來他升天成為「魁星」,主管功名祿位。「魁」字拆開來,一半是「鬼」,應「魁星」的面目醜陋,一半是「斗」,應「魁星」才高八斗,也應北斗星座。據說「魁星」手中的硃筆批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硃筆不點頭」就來源於此。

據說從此開始,皇宮正殿台階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龍和鰲魚圖案,一隻魁斗放在旁邊,殿試完畢發榜時,應試者都聚到皇宮門前,進士們站在台階下迎榜,狀元則一手持魁斗,一腳站在鰲頭上亮相,表示「一舉奪魁」、「獨占鰲頭」。(轉自大紀元文學網)作者楚天。

 

 

DSC04216.JPG

 

DSC04217.jpg

 


這些木門古色古香,都是歲月的軌跡。

這些都是古蹟,所以接受管理,民家不能擅自拆除或修繕,都得經過申請,手續繁複。有些屋齡很長,會漏雨什麼的,嫌麻煩的就出走留下空屋,而其實空屋壞得更快。真是兩難。

DSC04219.jpg

DSC04221.jpg

 

 

 

DSC04228.JPG

 

DSC04229.JPG

 

DSC04232.jpg

 

DSC04235.JPG

 

DSC04237.JPG

 半邊井的故事聽過嗎?在鹿港有許多半邊井,其井兩家共用,小小一口半邊井,在無形中達成了敦親睦鄰的功能。
半邊井其實是完整的一囗井,只是被一道牆隔成兩半。在牆內的一半,是提供給自己人使用的。至於露在牆外面的那一半,則是供給沒有能力鑿井的人自由汲水取用。
由此小小地方,可想見昔日純樸的民風與濃厚的人情味,不禁令人望風懷古,心嚮往之。半邊井目前雖已封掉,然其後世之人到此一遊,亦可追想前人之善情雅意。

DSC04236.jpg

 水仙不開花還裝蒜。

DSC04238.JPG

 

三槐堂是一棟融合西洋建築風格的閩南式築,大門有圓拱山牆,洗石子製的門額以泥塑雕字「三槐挺秀」,院內二層樓的建築, 閩南式的屋頂,西式的女兒牆、拱窗及陽台,磚造的欄杆,造形優美,洗石子的拱窗裝飾,簡樸雅致。

備註:三槐堂,是王姓人家的堂號,典故出自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宰相王旦父子的一段故事。對這典故有興趣的讀者, 可一讀蘇軾的《三槐堂銘》。 

 

DSC04258.JPG

 石榴---表多子多孫多福氣。

 

DSC04260.JPG

 

 

DSC04262.JPG  

 巴西鐵樹

DSC04264.JPG

 

 

DSC04267.jpg

 酢漿草

 

DSC04275.JPG

 唐棉寶寶小時候樣子。

唐棉長大了  

唐棉長大以後的模樣。

DSC04276.JPG

 

DSC04282.JPG

 

DSC04281.JPG  

arrow
arrow

    荷塘詩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