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兆豐農場: 幅員遼闊。位址 在鳳林鎮。
很難想像四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且巨石遍佈的河川地。1963年台灣省東部土地開開發大隊帶領著2000多人來到壽豐溪畔,扛著比人胸口還大的巨石築堤,逐漸拓墾出農場的前身。 1969年,吳XX副董事長因業務巡視花蓮光復,往返間看到這塊荒蕪之地的無限希望,與創辦人協商後為公司買下這塊土地,經過與天搏地的過程,日漸開展出新光兆豐農場一連串的精采拓墾史。 雖然經過榮民的初步開墾,兆豐農場這塊土地仍然是一片充滿礫石而難以耕種的荒地,一遇到豪雨或颱風更是面臨天災的挑戰,過往數次強颱都造成農場的損失。然而,風雨中見堅強,吳家錄秉持著「維持現狀,就是落伍」的理念,加上員工的刻苦堅毅,不僅度過次次危機,還在其中找到「放淤造地」的可能,終於在這塊礫石地中施展無中生有的魔法。 1969年,面對遍布礫石的土地,首要任務便是收集土壤造地,農場員工們集思後決定嘗試「放淤」:以一分地為單位,用田埂圍成區塊,將雨天被夾帶下山的洪流淤泥引進區塊,等累積沈澱到一定的表土厚度,再換另一塊繼續放淤。 每當雨季來臨,農場員工們都熱切盼望洪流滾滾能帶來大量的淤泥!每個人在風雨中不畏艱難地持守自己負責的區塊,對當時的員工來說,那是一段「最堅辛,也是最美好的」墾夢時光!
鳳林鎮最早剛開發時期稱為「馬里勿」,阿美族語發音意思是上坡的意思,但只限於現在的長橋里一帶。相傳鳳林未開發時,是一大片茂盛的樹林,並到處滋生攀爬在樹林上的木蘭,從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一隻「鳳凰展翅」,所以遷來開墾的漢人就稱此地為「鳳林」。另外一種說法是清代屬台東直隸州「奉」鄉,「奉」與「鳳」音同而得。鳳林鎮以客家人為主,多務農。
馬上封侯
山嵐氤氳, 紅屋頂建築特別醒目。
九曲橋
駱駝
有個蓮池
沙漠之舟
鸚鵡
黑天鵝
鴕鳥
自在優游
巴貝多綿羊
喜鵲
馬到成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