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125157_1109038965857219_895801948481382246_o.jpg

玉葉紅花

14138719_1109037012524081_8064435624863552273_o.jpg


昨天中元節,小忙。拜拜 我已經很多年不燒金紙了。下午因為左鄰右舍 好多人燒,室內溫度三十一度。 空氣也不好,只好關窗 開冷氣。早上的菜市場 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我大至昨天都買了, 今天補一點魚肉雞蛋,就快速逃離。案桌上 很澎湃...請普渡公 好兄弟。我算簡易版, 不似娘家每一碗都要煮,很累人的呢。

14188576_1109038379190611_3955180753311398384_o.jpg

 

七月普渡    作者  賴彩美 

濃濃古早味的鹿港,除了小吃多、古蹟多、人文匠師多,另外還有一多〜廟宇多。鹿港廟宇之多,當地人形容「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因為海口人普遍信奉神佛,對於傳統的宗教信仰非常虔誠,廟會活動與鹿港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尤其是農曆七月普渡,更是全國罕見。

早期的鹿港,七月普渡跟其他城市有些不同,不是集中一天辦理,而是一個角頭(村、里)一個角頭輪流舉行。因此不但「好兄弟」有口福,大人小孩同沾其惠。各個村庄依次巡迴,鹿港地區每天都有普渡,輪到的庄頭,富豪人家一兩天前就開始忙碌,炊鹹粿、發糕、做紅龜、綁肉粽,還有許多平常難得吃到的鹹菜炸、芋仔炸、蕃薯炸等炸物,不一而足;而貧窮人家平常省吃儉用,遇到節慶還是得殺雞宰鴨,準備一些像樣的菜餚當祭品。

毎年從七月一日至八月三日普渡終止,家家戶戶都會懸掛,寫著「普渡陰光」、「慶讚中元」的燈篙(竹製紙糊的燈籠),據說是給「好兄弟」當照明燈,好讓他們晚上出門不必摸黑走路。古樸的燈篙,熱鬧的野台戲,豐盛的供品,各式各樣的祭拜儀式,給鹿港街道添加了節慶的熱鬧氣息,也顯現鹿港人對宗教活動的熱心參與,同時也象徵著地方文化特色。因此有心人依照輪流普渡的地名和次序,創造了一首〜〜七月普渡歌:

初一放水燈 初二普王宫 初三米市街 初四文武廟
初五城隍宮 初六土城 初七七娘生 初八新宫邊
初九興化媽祖宮口 初十港底 十一菜園 十二龍山寺
十三衙門 十四飫(餓)鬼埕 十五舊宫 十六東石
十七郭厝 十八營盤地 十九杉行街 廿後寮仔
廿一後車路 廿二船仔頭 廿三街尾 廿四宫后
廿五許厝埔 廿六牛墟頭 廿七安平鎮 廿八蠔仔寮
廿九通港普 卅龜粿店 八月初一豬砧 初二米粉寮
初三乞食寮 初四乞食食無餚(台語音ㄒ一ㄠˇ)

七月普渡歌,是諺語也是歌謠,早期的鹿港人都能朗朗上口,從中可以看到鹿港的風土民情、地理文化,及民間信仰習俗。戰後,國民政府為改善風俗,勸導節約,七月普渡大都改在中元節統一祭拜,只有少數地區,還是依照傳統次序舉行。不過,這首屬於鹿港人的歌謠,在地人依然繼續傳誦,特別是離鄉背景出外謀生的「鹿僑」,他鄉遇故知,談起家鄉事,互相唸唱七月普渡歌,倍感親切,童年往事一一浮上心頭。

愈早開發的地方,文化資源就愈豐富,一府二鹿三艋舺,早年是台灣第二大城市的鹿港,處處可見歷史古蹟,俯拾皆是民俗文物,鮮明的地方色彩,依稀可見當年的繁榮與富庶。只是時光不斷往前推,文化古都隨著歲月的輪轉而改變;不變的是祖先大都來自泉州,曾經有「繁華猶似小泉州」之稱的此地,住民依然保持著濃厚的泉州鄉音(鹿港腔)。這種特殊的腔調,除非土生土長,否則學不來,簡單幾句或許還可以矇混,但是只要繼續說下去,立刻分辨真偽。據說日治時代,七月普渡歌是流落他鄉,缺少盤纏的「鹿僑」們的護身符。出外討生活的鹿港人,如果遇到困難,只要能通過七月普渡歌的考驗,就能獲得鄉親的支持援助。

七月普渡歌〜本文摘自 拙作「原木的年輪」侯伯顯口述歷史
第三部〜第2章節

14207833_1109037175857398_5186127970874004034_o.jpg

14231241_1109036949190754_5512124269090969068_o.jpg

玉葉紅花.jpg

麒麟玫瑰 1.jpg

麒麟玫瑰

麒麟玫瑰.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荷塘詩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