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450.JPG

DSC09449.JPG

DSC09447.JPG

DSC09445.JPG

 

「誰說朽木不可雕,我把朽木拿來雕刻,顯示出歲月的痕跡。」黃媽慶略帶羞澀與木訥的舉止卻和專注雕刻的神情形成對比,從黃媽慶的一呼一吸、一刀一錐、專注雕琢,創作過程中,不難發現他對於木雕的摯愛,除了妥善運用原木樸實的本質,詮釋用心體會的風土人情之美;一路走來更是不改其單純真實、自然認真的藝術堅持。

創作已成為黃媽慶生活的重心,在他樸拙無華的風貌下,還蘊藏著另一種寫意、優雅的情調。他接觸木雕源自於孩提時期家裡經濟困苦,不得不從國小畢業就開始當學徒,原本要三年四個月才可出師當師傅,隨著1965年間學徒制度開始多元化,黃媽慶學了半年,就可以接半件的工作一件十元)。當時做的是外銷工作,不講究細緻,只要多做就有經驗、有概念就可以符合代工要求,黃媽慶從中學習到快速代工的方法。黃媽慶在1992年前,都以傳統的雕刻及代工為主,所謂「七分主人三分作」必須顧及現實,倚靠業主訂購,不需要有想法,代工題材多為觀音媽、魁星等傳統圖像。但從他手邊保留著早期的作品〈魁星〉來看,魁星腳下踏鱉魚與浪花,彎曲複雜的刻工,已然呈現傳統木雕藝術的美感,這位工藝家所投注的心力與手藝,絕非代工而已。

1992年,黃媽慶覺察到自己對木雕的喜愛與藝術的執著,於是成立工作室,利用晚上或上班之餘,磨練木雕創作的技藝及思維,自此創作不再是為了銷售。鄉土風情真實景物都納入題材,他所雕刻的蔬果、瓜藤、荷花以及蟲鳥、漁獲,都是個人生活體驗,木雕呈現特有鄉土氣質,格外能夠引發共鳴,常從比賽中脫穎而出。即使雕坊的清寂、歲月悠悠,也要把那些文人雅士筆下「曉開一朵煙波上」、「淡香裊裊」的荷花嬌美婀娜身影,與「江清月冷」下的殘荷凋花,精雕細琢至動人心弦。每一幅作品或迎風招展,風情萬千;或蟲鳥傍依,香隨清音;或荷殘藕成,代謝如常。透過對花鳥、蟲鳴的觀察與木雕創作,領略諸多生命情趣和意蘊。 黃媽慶出生在雕刻名家輩出的鹿港,14歲即師承木雕家王錦宜,奠定了傳統木雕基礎。由於鹿港的木雕技藝,主要是傳承自大陸泉州派,以細膩風格見長,在花鳥蟲魚及典故人物的刻劃上,栩栩如生。

一襲瘦弱身影的黃媽慶,如何能夠在諸多木雕前輩、名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除了對藝術創作的堅持與不斷自我提升之外,或許是因為他能夠發掘自己的優勢,並且發揮所長吧!他的成長經驗、生活環境以及崇尚自然的性格,發現對於自己熟悉的農村景致題材,創作時最能得心應手。所以從事木雕藝術時,便以生活所知所見入手,細觀動、植物的神韻及姿態,領悟草木榮枯。在嚴謹而流暢的雕刻作品中,透露出對大地萬物細膩的關愛。

黃媽慶表示,他近年為落實對臺灣社會的美學教育使命,開始作個人巡迴展覽,作品意涵更走向生命關懷的方向,例如以花朵的開放、枯萎來表現生命的張力,或以傳統建築破舊的木窗與鳥兒的活潑,作今昔與生滅之別。從民國100年開始,舉行全臺木雕巡迴展覽「澄淨、誠敬/黃媽慶木雕創作展」。

「文化應著眼於生活,藝術創作自不能於外,從靜觀中察覺事物之美,自然界之中處處充滿生命的脈動,萬物按自然之理而生,人類感受到自然之旋律而體察其和諧與氣韻之美,順乎物之本性及順乎自然,才是真美」黃媽慶如此說道。而由質樸、恬靜所發展出來的靜觀心境,更是美觀的泉源,正是黃媽慶該項展覽所表達傳心之意。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9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8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荷塘詩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