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nlpi.edu.tw/JournalDetailC003313.aspx?Cond=8382b357-7143-43c0-99c5-8349373d008e 照片提供:潘云薇
詩人趙天儀 過世了。 享年 85歲。有數面之緣。 是 笠 詩刊 發起人之一。
趙天儀(1935年9月10日-2020年5月13日),台灣著名詩人、評論家。筆名柳文哲。曾任台大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代理系所主任,也曾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長、台文系講座教授、生態所教授等職務。
曾榮獲台灣省台中文藝協會自強文藝獎章新詩獎、巫永福評論獎、行政院文建會文耕獎、大墩文學獎、台灣文學家牛津獎等獎項。[1]。著有多部作品及評論。參與多個文學社團,有:笠詩社、台灣筆會、台灣省兒童文學協會、中國新詩協會、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等社團。曾經主編過笠詩刊、台灣文藝、台灣春秋、滿天星等多種刊物。*「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求學時期[編輯]
趙天儀1935年出生在台中市榮町(今天的繼光街)。幼稚園到小學四年級這段期間接受日式教育。太平洋戰爭期間,為了躲避戰禍,全家疏散到台中市附近的大里市五張犁。初中以前,趙天儀在鄉村成長。初中與高中,趙天儀就讀台中一中。初中時期,他展現了對文學的興趣和熱情,開始大量讀詩。據他的說法是「從詩經到清詩選,從冰心到艾青,從大陸的作品到台灣的詩刊詩集,甚至日文詩集、英文詩集」。除了詩,他也瘋狂閱讀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武俠小說、中國新文學作品。初二,趙天儀和李敖同班,一同創辦「初三上甲組報」,出版油印的報紙型週刊,出了十四期。李敖負責週刊的主編,寫作社論;趙天儀則負責編輯副刊。高中以後,趙天儀開始閱讀哲學著作,大量收看歐美各國、日本電影,以及1949年以前的中國大陸電影,視野更為寬廣,不過文學並沒有因此被冷落一旁。高中時期,趙天儀大量寫詩,並常常和白萩等文友相聚談論文學,也開始留意日治時期或戰後初期的前輩及其作品」[3]。。
1962年趙天儀出版第一部詩集《果園的造訪》。這部詩集和另一部詩集《大安溪畔》,主要收錄了趙天儀中學時期、大學時期到研究所時期的作品。他在笠詩社創立之前,曾與桓夫、杜國清創立《詩展望》。三人在前輩詩人李升如的支持下,借台中民聲日報的編輯,創《詩展望》,出了十多期;之後在台灣日報出了兩期。這份刊物「由桓夫主編油印出刊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在《笠》創刊的時候,還繼續出刊」[4]。
與「笠」詩刊相關的事[編輯]
1964年3月1日週日,吳濁流在台北市台灣省工業會四樓舉辦座談會,與會的青年作家眾多。會後,趙天儀、桓夫、白萩、王憲陽等詩人到吳瀛濤的家裡討論創辦詩刊的事情,眾人討論相當熱烈,於是他們在1964年3月8日創立笠詩刊。3月8日當天,趙天儀雖不在笠詩刊創刊現場--卓蘭詹冰家裡,不過隨後受到邀請,成為同仁,與吳瀛濤、薛柏谷、黃荷生、白萩、杜國清、王憲陽、詹冰、桓夫、林亨泰、錦連、古貝為笠詩刊、笠詩社的共同發起人。
趙天儀與林亨泰、錦連、古貝、白萩、李魁賢、桓夫、林煥彰、李敏勇、郭成義、李勇吉等人,參與笠詩刊實際的編輯工作。此外,趙天儀還參與笠詩選《混聲合唱》、《華麗島詩集》、《美麗島詩集》等詩集的編輯、策劃工作[5][6]。笠詩社成員之中,趙天儀經常撰寫詩評,著有《美學與批評》、《裸體的國王》、《詩意的與美感的》、《現代美學及其他》等評論集。除了詩評,他也寫書評,曾繼林亨泰撰寫「笠下影」專欄,同時又開闢「詩壇散步」[7]。
台大哲學系事件[編輯]
1974年爆發台大哲學系事件,12位專任、兼任教師遭到解聘,趙天儀被波及,名譽、前途受到嚴重影響,失業一年。後經其師齊邦媛引介,進入國立編譯館服務。
不甘真相埋沒,他在1979年編著《台大哲學系事件真相》一書。多年後,台灣大學平反哲學系事件受害者後,趙天儀將平反所得到的補償金新台幣六十萬元,加上四十萬元,在靜宜大學成立「趙天儀文學獎學金」,補助靜宜大學學生從事文學創作或台灣文學研究[8]。
《小草》
只要有一撮泥土,
我就萌芽,
只要有一滴露珠,
我就微笑。
生活的天地雖然很小,
但天上有繁星,
地上有螢火,
都點綴了夜裡的黝暗。
當陽光強烈地照耀,
我抬頭挺胸;
當狂風暴雨猛烈地沖擊,
我昂然而青翠。
豎立在曠野小小的角落,
沉默是堅忍的音符,
啊!我在陽光中欣欣向榮,
也在狂風暴雨中渾身抖擻。
------------
鵝鑾鼻
站在台灣的最南方
島上最突出的土地上
燈塔是一座發光體
海是一串永不休止的音符
站在台灣的最南方
台灣海峽面對著中國大陸
巴士海峽遙望著菲律賓群島
而太平洋卻擁抱著海底的深淵,指向美洲
晴空萬里,白馬的浮雲奔騰
大海浩瀚,蔚藍的海面滾著白湧的浪花
無法劃開,也無法區分
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和太平洋的洶湧海濤
海天只在一線之間
緊緊地手牽著手,心連著心而壯闊的海有容乃大
把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和太平洋擁入胸懷
站在台灣的最南方
關懷它坎坷的前稱與命運
關懷永不退卻的海潮的澎湃
大海無垠,天空無限
站在台灣的最南方
祖先開闢了草原,耕耘了泥土
從多平原的南方到多丘陵的北方
從農業社會翠綠的田園到工業社會黑色的煙囪
且讓我舉目瞭望
且讓我足跡敲響
站在台灣的最南方
仰望晴空萬里,俯視大海碧波蕩漾
──《壓歲錢》笠詩刊社出版
〈武陵農場〉 /趙天儀
沿著武陵溪的邊緣走過去
尋找跨過石頭的水聲
尋找鼓動翅膀的鳥聲
在寧靜中有一種清脆的聲音
順著山坡地的密林走過去
尋找小屋鵝群的叫聲
尋找山鳩撲飛的翼聲
在足音中有一種空谷的回響
在雲端畢挺地站立的杉樹林
一列縱橫過去
幾朵白雲伴著青空
陽光把低垂的柳樹都親過
噴泉向陽光微笑地飛濺
池塘的鯉魚在透明的水鏡裡
茅屋般的小亭
呈現一種純樸的風姿
從瀑布的歸途中,看一隻翻飛的蝴蝶
從瀑布的歸途中,看一片枯黃的落葉
在溪岸的瞭望台
我看一隻飛鷹從空中悠然降落
映山紅在晚春還盛開
果樹開花已結成小小的蓓蕾
在武陵溪淙淙的溪聲裡
漩渦露白,深澗碧藍
響著永不休止的音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