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寄
如果我們把人生比喻為旅行,那麼你就要高興歡喜的旅遊。如果說人生如夢 那就要好好用悲智雙運去做好夢,不要虛度光陰。如果說人生如戲,那麼就得用慈悲喜捨演一齣好戲。當曲終人散時你要高興地「性朗心空回故鄉」。其實這無所從來的真諦,不正也是如所從來的真實意義嗎? 這樣的生活態度,能讓我們積極灑脫,振作而不執著,這正是精神生活的關鍵。
---摘自 鄭石岩 《活出自己的如來》
一雨普滋, 千山秀色。
* 如果我們用野心來鼓勵孩子,用出人頭地 賽過別人來激勵孩子,那麼每一個孩子都會在比較中迷失自己如來本質,在競爭中受挫沮喪。
*在孩子身上找出他們的優點和特質,鼓勵他 支持他,欣賞他,這些孩子的豪氣就被鼓舞起來,他們的主動性和光明面就展現出來。
*人類最大的痛苦來源就是失真的目標,一種野心和占有慾所形成的虛妄,它往往把許多人壓得神經質, 愚弄得心神不寧。
*生活不可以顛倒: 我們為生活而工作,而不能為工作否定生活。人生不能顛倒,人是根本,名利是從屬,不能為名利而捨人。《大學 》一書中提到: 「物有本末, 事有終使,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人不能過分驅迫自己,無論在事業上 感情生活上,責任使命上都不能過於勉強。
唐朝高僧杜順 有一弟子跟他參學三十五年,有一天跟杜順辭行 說要去五台山禮文殊。杜順知道弟子一心外馳,留也留不住,便微笑地說:
遊子漫波波
台山禮土坡
文殊祇這是
何處覓彌陀
弟子不知此中喻,離開終南山往五台山去,到了清涼山,遇見一位長者,長者問明來意,告訴他文殊已往終南山教化去。他問是誰,長者說: 杜順和尚是也。他聽了後聳聳肩說是吾師也。他馬上趕回終南山,杜順卻在前一日圓寂,弟子非常失望,沒來得及看到最後一面,當面請益。
其實你的人生就在你日常生活中好端端存在著,它與富貴貧賤無關,與學歷高低無關,與你的職業也無關。貧的人一樣有歡悅,學歷低的人一樣有自在,反之若自找煩惱,那麼富家和博士教授同樣沉淪呻吟。
別往外求,但依當下因緣好好過生活。你自己心安理得,去過實現的生活才是正念正途。千萬不要千里迢迢苦苦追覓虛榮,讚美和青睞,那注定要迷失痛苦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