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無聲】 轉換跑道話生涯
文/小荷
負笈至異地求學,第一次出遠門,空氣中瀰漫著離別的味道。拖著一個大行李箱跳上北上的火車,出了火車站,迷路在台北四通八達的地下道,不知哪一個鑽出來才可以坐上15路公車安抵學校,湧來的惆悵如洪水,淚水在眼眶中就要決堤。
離家前一晚,母親陪我檢視行李,擔心台北溼冷的冬天,我那幾件衣服不夠保暖,又塞了一些錢,要我出門在外務必照料好自己。魂牽夢繫地盤算著也許放假就可以返鄉,連作夢都夢到自己屏氣凝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步履寂寂,寂靜中泛著期待與害怕。
之後,忙碌的求學生涯讓我暫時把思鄉之情輕輕擱置心海,而留在夢中的故鄉,比天涯還要遙不可及。
回想國高中通勤求學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是每天可以回家,家裡也有屬於自己的房間;然而離開故鄉之後,家竟遠得朦朧而虛幻不實。儘管如此,家依舊在心中,血緣就是歸途。故鄉家門前的小溪依舊水聲潺潺,與血液一脈相連。
無可否認,教書很費心,除了專業知識,更多是心性的啟發與循循善誘。實習時,任教的班級導師給了我一根藤條,若學生考不好可以處罰;我內心納悶,課本所學與現實怎會差別這麼大?內心好抗拒。幾經輾轉,後來毅然決然轉回故鄉任教。
因並非特教系畢業,有半年期間,我真的是做中學,邊教邊摸索。直到暑假,剛好有機會到彰師大修習特教學分。成為正式的特教老師後,學然後知不足,又找時間進修研究所,專業加上愛心,讓我任教愉快,游刃有餘。
那年頭,修習特教學分是公費。記得我當時挺了個大肚子,宿舍床位又只剩上鋪,我怕半夜起來如廁,萬一睡眼惺忪有個萬一就不妙,於是選擇每天通勤,兢兢業業努力吸收新知,期待開學後能更加勝任。
課程結束前,校方安排阿里山旅遊,教授看了看我,特別「網開一面」(據說是班長建議的),恩准我寫一篇報告代替,怕我在上山途中有個萬一。說得也是,雖說預產期還沒到,但孩子何時來報到,還真說不準啊!
不得不說班長有先見之明,無巧不成書,我還真的在課程最後一天被送進產房。除了對班長佩服得五體投地之外,也感恩孩子險險挺住直到最後一刻,沒讓我開天窗。
任教於住宿型學校,師生之間情感親密,孩子有心事也會適時吐露,無論是有趣的、感傷的、焦慮的;導師則扮演傾聽的角色,用溫暖的言語及時化解孩子內心的憂慮。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學生因為手會不自主顫抖,回家時,母親嫌她將飯菜灑滿桌,讓她另外在一張小矮桌用餐。這舉動傷了孩子的心,覺得自己是被家人排斥的,哭訴著可不可以不要回家。
問明原因後,我請職能治療老師協助,用一根可以套在手腕上的特製湯匙解決了孩子的困擾,也打電話跟家長溝通。小女生畢業時,特地請母親買一束鮮花送我,那一幕,直到現在還牢牢烙印在我的腦海中。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說:「教育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一路跋涉,時光就在其中飄忽流逝。歲月轆轆,驀然回首,才發現,那些不敢逼視也不能承受的,都在回到故鄉、走入特殊教育園地後悄然切換,豐富了我生命的舞台。
2021/2/4 人間福報
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61175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