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載.jpg

下載 (1).jpg

下載 (2).jpg

下載 (3).jpg

下載 (4).jpg

下載 (5).jpg

下載 (6).jpg

下載 (7).jpg

下載 (8).jpg

下載 (9).jpg

下載 (10).jpg

下載 (11).jpg

下載 (12).jpg

下載 (13).jpg

下載 (14).jpg

下載 (15).jpg

下載 (16).jpg

 

 馬太鞍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市區旁,在阿美族語中稱為「Fata’an」,其語意為樹豆。樹豆的種子及葉片蛋白質含量均高,是原住民重要的能量攝取來源,且繁殖能力很強,因此部落裡皆稱吃了樹豆會身強體壯,被當成吉祥物般攜帶、到處播種,使得部落週邊長滿了樹豆,阿美族人習慣以地形、地物稱呼一個地方,就以樹豆名Fata’an為部落名稱,也就是現在的「馬太鞍」地名由來。

  馬太鞍濕地位於馬錫山山腳下,是一處天然的沼澤濕地,清澈的芙登溪由南向北蜿蜒流過整個濕地,營造出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而欣綠農園就佇立在馬太鞍濕地中,在欣綠農園入口處可以看見一個大招牌導覽遊客認識馬太鞍濕地與週邊景點,沿著木棧道走進去,可欣賞濕地裡物種豐富的水生植物、鳥類、蛙類及魚蝦貝類。

原鄉部落輕旅行,體驗古早捕魚法

  世居在馬太鞍濕地的阿美族人,傳承與自然共存的傳統智慧,在不竭澤而漁的原則下,設計出一套捕魚蝦的陷阱網,在阿美族語中稱為「巴拉告」(Palakaw),意思是「讓魚棲息的池塘」。

  巴拉告採用自然素材,幫魚蓋三層「公寓」,供牠們棲息繁衍。通常最底層鋪設一整排中空的大型竹筒,讓底棲性魚類如鰻魚、鱔魚、土虱等棲息;中層是成捆九芎樹枝,讓小魚小蝦出入;最上層再放空心竹筒,才是溪魚的住處;最後水面要覆蓋檳榔葉,擋住部分陽光,讓魚蝦住得安心。每個池塘都與主要溪流芙登溪有進出水口相通,可以讓魚蝦自由出入及棲息。巴拉告放在這個水池中,一段時間後,阿美族漁夫移開九芎就可以網撈漁獲,阿美族人捕魚的原則是要吃多少才捉多少,因此只要一次的生態環境營造功夫,就能有吃不完的魚。

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06483

下載 (17).jpg

下載 (18).jpg

下載 (1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荷塘詩韻 的頭像
    荷塘詩韻

    荷塘詩韻

    荷塘詩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