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裡 鄉村菜園, 有茼蒿, 有青蔥,有麻雀。一片朝氣蓬勃。走一段鄉野小路,踩在菜園泥土上, 感受一下泥土的體溫。縱橫交錯的阡陌間 看茼蒿花綻放朵朵微笑, 鄉下 到處皆充滿生機,任君行走, 眼神蒐集盎人綠意, 不期然就遇上在沙堆裡洗澡的麻雀唱歌給你聽。悠然菜園 沁著泥香土香,鄉村 是充滿活力的。
冬日裡 鄉村菜園, 有茼蒿, 有青蔥,有麻雀。一片朝氣蓬勃。走一段鄉野小路,踩在菜園泥土上, 感受一下泥土的體溫。縱橫交錯的阡陌間 看茼蒿花綻放朵朵微笑, 鄉下 到處皆充滿生機,任君行走, 眼神蒐集盎人綠意, 不期然就遇上在沙堆裡洗澡的麻雀唱歌給你聽。悠然菜園 沁著泥香土香,鄉村 是充滿活力的。
行政院客委會舉辦的福佬客深度文化之旅,地點在彰化、雲林,也就是福佬客族群的大本營﹔所謂「福佬客」,就是指客家移墾初期由於福佬文化為主流,導致語言、習俗與文化福佬化的客家族群。數百年前,漳泉移民及客家移民的械鬥,致使客家族群像變色龍一樣,以學習福佬話、浸染福佬習俗為保護色,為自己在此間找到生存之道,尋訪彰、雲一帶老屋,最能看見福佬客文化融合的影子,從老房子裡找線索,是充滿趣味的。
大宅院小秘密
八卦山文史工作室吳成偉說:「一般如果是客籍住家,院子裡種的多半是榕柏、含笑兩種植物﹔閩南人則喜好種四棵桂花,『四桂』和台語『四季』幾近同音。」彰化社頭的劉宅,是典型的客家圍屋,十三條護龍為全台之冠,屋前就有一株含笑,安置屋外的天公爐,也是典型的客家習俗。
現居有近三百人的劉宅,門前仍有一方半月形的月眉池,周圍濃密的刺竹林,則為了護宅而種植。池子裡養魚,池邊有雞鴨鵝,養鵝是因為鵝的排泄物可以防蛇。
二鯤鯓砲臺,舊稱安平大砲臺,是對應於不遠的安平小砲臺而得;又因入口城門上方有沈葆楨題額:「億載金城」,故俗稱億載金城。清同治13年 (西元1874年)各類型不同的礮臺建築便如雨後春筍,一座挨著一座的建造出來,充分說明了清政府在加強海防上的決心,就在這個同仇敵愾、方興未艾的自強運動發展期的開始,奉命來臺辦理臺灣等處海防的欽差大臣沈葆楨,也在安平的「三鯤鯓」一帶建造了規模龐大、固若金湯且名閒遐邇的仿西式礮臺-(二鯤鯓礮臺)。約當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琉球籍漁民六十九人,因風漂流到臺灣南部瑯橋一帶(今恆春附近),其中三人溺斃,五十四人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悻免於難的十二人,經人由鳳山縣送到府城,再轉往福州經督撫從優撫恤後,遣回琉球。居心不軌的日本,妄稱琉球為它的保護國,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發兵,以剿番為由進犯臺灣。當時清政府一面向日本提出嚴辭抗議,一面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續極治理臺。沈葆楨到臺灣以後,勘定安平地勢險峻,奏請建造仿西洋式砲臺一座,並延請洋匠法國人帛爾陀設計,以防守海口阻遏日軍。後來因應實際的需要,改為向海一面設阿姆斯脫郎前膛大砲五尊,其餘各面安二十磅及四十磅,」小砲各四尊。由廠兵二百七十二名配以洋槍隊駐守。砲臺建造的方式,是下用磚石砌基腳,上壘土垣,內側築三臺土城壁,周圍設馬路一圈,供橫向聯繫。砲臺下方,四周圍建言糧房、房、伙食房及彈藥庫等設施。中央留出空地,做為兵士的操演場。砲臺外圍掘有壕溝一道,以防敵人攀登土垣。正門入口是紅磚砌造的矩形城門,中央用圓拱形的隧道式城門洞連通砲臺內。門外以木橋跨越護城壕,木橋靠城門的一段,用懸吊式橋板,平時供補給通行使用,遇有狀況,只要將橋板昇起,便能遲滯敵人。可惜木橋結構,年久失修,日治時期毀壞,改為鋼筋混凝土橋,沿用至今。民國64年(西元1975年)剛好是億載金城建城一百週年,臺南市政府訂為觀光年,大肆修復億載金城,帶動各項觀光產業。民國70年(西元1981年),臺南市政府開發安平新市區,開馬路、建橋樑、填魚塭,億載金城隨著交通的便捷,再度成為觀光寵兒。民國72年(西元1983年)內政部公告指定為第一級古蹟,更加肯定億載金城的歷史地位。( 台南 文化資產 官網 )
旱金蓮又名金蓮花,十字花目旱金蓮科旱金蓮屬植物,與另一個同名的金蓮花不同。 在台灣俗稱的金蓮花,實際上是旱金蓮。花香 很嗆人, 所以並不討人喜歡。( 我在搬遷相片, 順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