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散文 (289)
- Sep 29 Sun 2019 19:55
懂鳥語的公冶長
- Aug 25 Sun 2019 09:04
吾愛吾生-罕見疾病悄然上身
- Aug 05 Mon 2019 19:09
張秀亞 湖水 秋燈 閱讀摘錄
- Jul 26 Fri 2019 17:39
生活意外知多少
生活意外知多少
過年前總要屋裡庭院大掃除一番,窗戶盡量用擦拭及噴水處理,不太敢拆上拆下,原因是拆下容易裝回去可一點都不簡單,別小看只有兩扇窗外加紗窗,一個窗戶就足以讓我汗珠涔涔,手忙腳也亂,洗滌可能只花十五分鐘,裝窗卻要花上半小時不止,叫爹喊娘搞不定,所以拆洗窗戶是苦差事,因為還有一層鐵窗,這苦差事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明白個中滋味。
- May 18 Sat 2019 14:27
人生如寄
如果我們把人生比喻為旅行,那麼你就要高興歡喜的旅遊。如果說人生如夢 那就要好好用悲智雙運去做好夢,不要虛度光陰。如果說人生如戲,那麼就得用慈悲喜捨演一齣好戲。當曲終人散時你要高興地「性朗心空回故鄉」。其實這無所從來的真諦,不正也是如所從來的真實意義嗎? 這樣的生活態度,能讓我們積極灑脫,振作而不執著,這正是精神生活的關鍵。
- Jan 16 Wed 2019 07:46
洪喬之誤有幾許
洪喬之誤有幾許 小荷
第一次寄書遭郵局搞丟。我一向對中華民國郵政超有信心,卻還是慘遭滑鐵盧。有挨悶棍的感覺。只因為沒有掛號,郵局局長答覆我無從查起。什麼跟什麼呀。
建立的形象毀於一旦。剛好是二零一八歲末,對方一直說沒收到,我說會不會是元旦放假,連帶郵件遞送也慢了腳步了。可是這一等等到一月上旬還不見蹤影,就只好前往郵局詢問了。被寄丟的只是一本書,但是背後等待者落空的心情以及寄送者的錯愕與質疑才是更大的付出。書旅行到哪一站了?被軟禁在那兒?
書本因為流通而讓書中的知識被閱讀被看見,向圖書館借閱就是,除此之外,買書也是增廣知識的途徑之一。人總是要走出生活的框架,除了旅遊,閱讀也是精神的私密旅行,每一本書都將刷新視野,讓讀者與作者在書中相遇,去沉浸去體悟。年輕時因為要教養兒女,對於親職教育的文章自然多所投入,甚至因為擔任導師,有相關的輔導知能研習( 輔導學生也可以運用在孩子身上)我都率先投入,直到有一回,大家從各個學校前來主辦單位會聚一堂,要聽講師上課。誰知道主辦的輔導主任在接了一通電話後匆匆忙忙找人代理就先行離去。直到下午活動快結束才形色匆匆趕回來,語帶哽咽的說:「輔導,輔導,不扶還好,一扶就倒。雖然是戲謔的話,但套在我身上是事實。我身為輔導主任,我兒子今天卻因憂鬱症發作,在學校鬧輕生。所以我不得不快速趕過去處理。」是說明,也是致歉,更多是課堂知識無法解套的現況。也讓我警覺到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和諧的親子關係,不要過度期許,孩子才不會因為能力不及挫折橫生。那是以愛之名不當掌控。父母的愛成了高度壓力,無法化解或釋懷,直到孩子出狀況了都還不一定受到正視,那是我那一回聽演講很大的收穫。另一位資深輔導人員談及自己教養孩子理念是放牧式,彷如放牛吃草,繩子還在手中,可鬆可緊。給予充分的自由,但卻不放任。她教養出來的孩子自動自發,凡事很自信,抗壓也夠,有困難也會跟父母商量,這樣的依附關係,親情是穩定的。孩子人格成長十分正向。
移轉閱讀的興趣於詩詞是綿長的,每天有讀報習慣,總可以讀到新詩,詩一首一兩分鐘就可以讀畢,駐足字裡行間,有時迴響久久,這一耽溺竟也經年。季節沒有設欄,時間因此擺盪在剎那與永恆間,追逐的是翻閱精神脊嶺的休閒,有祝福的冠冕,也有憂傷的安頓,在在都在文字狂舞後有了歡顏。是啊,寄出的書迷了路,空氣中一股抑鬱自心底掠過,野曠天低樹,懷想在隔夜茶中找不到歸宿。 台灣時報 2019. 1. 16
- Dec 20 Thu 2018 11:15
有荷雜誌 30期 愛分享專欄 & 新詩兩首
- Nov 19 Mon 2018 11:14
佳文轉載 ---關於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