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散文 (286)
- Jul 03 Mon 2017 11:17
終置圓屋夢
- Jun 22 Thu 2017 09:01
有荷雜誌 第 24期 愛分享 專欄 --閱讀與創作
閱讀與創作 荷塘詩韻
- Jun 03 Sat 2017 15:07
海星 24 期 專題徵文
- Mar 31 Fri 2017 11:23
練習和自己一起變老---佳文轉載
"練習和自己一起變老~" by 段鍾沂(滾石文化董事長)
相對於這首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曲「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滾石董事長段鍾沂卻說:學會獨處,和自己一起變老才酷!
從不服老、接受老,他體驗到老年原來可以很有意思。
--------------------------------
「老」這件事其實是不知不覺的,因為從小到大,日子一天天地過,經歷過青少年、壯年、中年,當你警覺到老的時候會覺得有點唐突、意外,甚至不願意相信自己老了,但慢慢地會有一些現象、身體上的訊號告訴你:你老了。
我不想變老
幾年前我的食量開始下降我覺得很奇怪,因為以往食量很大,現在是再好吃的東西都只能淺嘗,一開始還以為身體出了狀況,後來請教醫師,醫生問我幾歲,那時大概六十五歲左右,他說:「這是正常的。」我還很納悶:為什麼!
食量下降之外,經常打翻杯子或是東西拿不穩,剛開始很懊惱覺得自己怎麼那麼不小心,後來才曉得年輕時皮下組織分泌很多油脂,拿東西時會產生摩擦力可以握緊物品,隨著年紀漸長皮膚愈來愈乾燥,隨手拿取物品時以為自己握到了其實沒有。
老的跡象也逐漸蔓延到各個器官,家人和朋友都反應我說話的聲音變大了,電視機的音量也愈開愈大,原來是聽力退化所以不自覺地提高音量。而且看電視經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閱讀也是如此,很難完整地看完一本書… 一點一滴的累積,包括體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最嚴重的就是記憶力衰退。
這幾年身邊的朋友都有一個共通現象就是忘記車子停在哪兒。前一陣子我去淡水騎腳踏車,一般我都是早上騎車,那天忙到下午才出門,所以直接開車到河濱車道。當時心裡有點急,停好車,腳踏車一卸下來我就開始騎,結果回來找不到車子,加上天色暗了,我找了一個多鐘頭非常沮喪,甚至一度坐著發呆,因為沒體力了最後只好打電話叫兒子來接我。
生理的退化立刻帶來很多生活上的挫折,接著心理的挫折也會跟著浮現 - 沒有信心。以前騎單車,凌晨一、兩點騎也沒問題,現在膽子變得很小天黑了就想趕快回家,開車速度也變慢了。面對這些現象會覺得沮喪、懊惱,大概還有點兒不太服氣。
老來,我們沒有警覺,當我們要面對它時又很排斥,最大的抗拒就是疾病和死亡。我常在想悉達多太子四出城門看到老病死的現象也想不通,人生在世是否一定會面臨老病死,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嗎?於是悉達多去尋找答案,後來他覺悟了人生本來如此,有生就有滅,老了就會病會死,所以佛陀給我們方法告訴我們不要害怕。話雖如此面對老病死還是會感到不安,我常開玩笑說自己「貪生怕死」,幾年前戒了菸而且飲食愈來愈健康、維持運動習慣,因為想要活得舒服一點、活得久一點。
從觀察中學習老
我有一群朋友以前常約出去打球,這二、三年間大家的健康陸續出了問題,其中一個心臟開了二次刀需要坐輪椅;一個最近得了流感變成肺炎住進加護病房;也有人心肌梗塞往生。突然間你會發現生活周遭都是老病和死亡。這有點像是,當你開BMW時會覺得滿街跑的都是BMW;當你開Honda時會發現街上都是Honda;當你六十五歲時你眼裡看到的也都是老人。
我的公司在國父紀念館附近,天氣好時兩側的公園內會看到一群老人坐著或躺在輪椅上,後面跟著一群外傭在聊天、講電話,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有什麼感覺?我幾乎每天看到這樣的情景,這也讓我思索:我們用什麼態度迎接老?面對老?
我是1948年出生,我們這一代,也就是現在六十∼七十五歲之間的人,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父親那一代的生活和我們截然不同沒人可以做示範,我們必須自己摸索怎麼老。老是需要學習的,如果不去學習就會跌跌撞撞、付出代價。如何學習?向彼此學習。
我身邊就有兩個例子,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哥哥。媽媽今年九十二歲一個人住,自己買菜、做飯有個外勞照顧,每個禮拜孩子和孫子都會過去陪她;而哥哥只大我一歲,退休不久因為小腦萎縮退化生活無法自理,現在住在安養院。
載大哥去安養院時感觸很深,他的家當就是一個黑色塑膠袋,那些他珍藏的畫作、旅行時買的紀念品、名家吹製的花器、數百本藏書、幾面牆都不夠放的唱片、CD… 都送人了,這也讓我看到原來人生走到最後一個袋子就搞定了,很多東西真的是多了。
相較之下媽媽為什麼可以一個人住?這狀況是誰創造出來的?不是我們兄弟是她自己創造的。媽媽的健康不算很好,因為支氣管擴張進過加護病房幾次,但是她懂得生活,有自己的消遣,經常動腦筋、找事做而且能夠享受生活中的成就感和挫折感。如果一個人對什麼都無感,那就完了。
從媽媽身上讓我看到要擁有獨立自主的老年生活第一個要健康,不只是身體健康還有心理的健康。這些觀點年輕時我也不相信現在終於服氣了,而且完全信服,因為眼前所有的毛病都是過去十幾、二十年累積而來,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古希臘哲學家推崇音樂和體育,因為運動鍛鍊身體、音樂陶冶心靈,身心得以和諧發展,生活品質就能提昇。所以無論什麼年紀都可以從飲食、運動、閱讀、聽音樂等方面著手,將來會結什麼果我們不知道,但要種下善因。當你懂得照顧自己、安排生活別人自然就會來親近你,老了,身旁圍繞的是孩子、孫子和朋友;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旁邊就是醫生、護士和陌生人。
所以「老」這件事不是只有自己的老化,還涉及醫療照護、人力資源配置等複雜的議題,這也是臺灣人口老化遭遇的困境。老了如果沒錢怎麼辦?病了由誰來照顧?… 歸根究柢還是先把自己照顧好,尤其年輕的一代,現在就要練習照顧自己,不要成為家人的負擔、社會國家的負擔。
學會獨處 享受一個人
對老的理解可以透過觀察、閱讀,尤其現在資訊很多、取得很容易,但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體驗,因為老是自己的事情。
這幾年獨自外出開會或談事情一回到辦公室就忘了會議內容,只記得其中一、兩件事情,太太曾建議我做筆記但寫一寫又懶了,這就是老了。其實我也想退休,但身邊有許多退休後生病或者惶惶不可終日的例子讓我不敢輕言退休。
相對於這首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曲「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滾石董事長段鍾沂卻說:學會獨處,和自己一起變老才酷!
從不服老、接受老,他體驗到老年原來可以很有意思。
--------------------------------
「老」這件事其實是不知不覺的,因為從小到大,日子一天天地過,經歷過青少年、壯年、中年,當你警覺到老的時候會覺得有點唐突、意外,甚至不願意相信自己老了,但慢慢地會有一些現象、身體上的訊號告訴你:你老了。
我不想變老
幾年前我的食量開始下降我覺得很奇怪,因為以往食量很大,現在是再好吃的東西都只能淺嘗,一開始還以為身體出了狀況,後來請教醫師,醫生問我幾歲,那時大概六十五歲左右,他說:「這是正常的。」我還很納悶:為什麼!
食量下降之外,經常打翻杯子或是東西拿不穩,剛開始很懊惱覺得自己怎麼那麼不小心,後來才曉得年輕時皮下組織分泌很多油脂,拿東西時會產生摩擦力可以握緊物品,隨著年紀漸長皮膚愈來愈乾燥,隨手拿取物品時以為自己握到了其實沒有。
老的跡象也逐漸蔓延到各個器官,家人和朋友都反應我說話的聲音變大了,電視機的音量也愈開愈大,原來是聽力退化所以不自覺地提高音量。而且看電視經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閱讀也是如此,很難完整地看完一本書… 一點一滴的累積,包括體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最嚴重的就是記憶力衰退。
這幾年身邊的朋友都有一個共通現象就是忘記車子停在哪兒。前一陣子我去淡水騎腳踏車,一般我都是早上騎車,那天忙到下午才出門,所以直接開車到河濱車道。當時心裡有點急,停好車,腳踏車一卸下來我就開始騎,結果回來找不到車子,加上天色暗了,我找了一個多鐘頭非常沮喪,甚至一度坐著發呆,因為沒體力了最後只好打電話叫兒子來接我。
生理的退化立刻帶來很多生活上的挫折,接著心理的挫折也會跟著浮現 - 沒有信心。以前騎單車,凌晨一、兩點騎也沒問題,現在膽子變得很小天黑了就想趕快回家,開車速度也變慢了。面對這些現象會覺得沮喪、懊惱,大概還有點兒不太服氣。
老來,我們沒有警覺,當我們要面對它時又很排斥,最大的抗拒就是疾病和死亡。我常在想悉達多太子四出城門看到老病死的現象也想不通,人生在世是否一定會面臨老病死,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嗎?於是悉達多去尋找答案,後來他覺悟了人生本來如此,有生就有滅,老了就會病會死,所以佛陀給我們方法告訴我們不要害怕。話雖如此面對老病死還是會感到不安,我常開玩笑說自己「貪生怕死」,幾年前戒了菸而且飲食愈來愈健康、維持運動習慣,因為想要活得舒服一點、活得久一點。
從觀察中學習老
我有一群朋友以前常約出去打球,這二、三年間大家的健康陸續出了問題,其中一個心臟開了二次刀需要坐輪椅;一個最近得了流感變成肺炎住進加護病房;也有人心肌梗塞往生。突然間你會發現生活周遭都是老病和死亡。這有點像是,當你開BMW時會覺得滿街跑的都是BMW;當你開Honda時會發現街上都是Honda;當你六十五歲時你眼裡看到的也都是老人。
我的公司在國父紀念館附近,天氣好時兩側的公園內會看到一群老人坐著或躺在輪椅上,後面跟著一群外傭在聊天、講電話,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有什麼感覺?我幾乎每天看到這樣的情景,這也讓我思索:我們用什麼態度迎接老?面對老?
我是1948年出生,我們這一代,也就是現在六十∼七十五歲之間的人,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父親那一代的生活和我們截然不同沒人可以做示範,我們必須自己摸索怎麼老。老是需要學習的,如果不去學習就會跌跌撞撞、付出代價。如何學習?向彼此學習。
我身邊就有兩個例子,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哥哥。媽媽今年九十二歲一個人住,自己買菜、做飯有個外勞照顧,每個禮拜孩子和孫子都會過去陪她;而哥哥只大我一歲,退休不久因為小腦萎縮退化生活無法自理,現在住在安養院。
載大哥去安養院時感觸很深,他的家當就是一個黑色塑膠袋,那些他珍藏的畫作、旅行時買的紀念品、名家吹製的花器、數百本藏書、幾面牆都不夠放的唱片、CD… 都送人了,這也讓我看到原來人生走到最後一個袋子就搞定了,很多東西真的是多了。
相較之下媽媽為什麼可以一個人住?這狀況是誰創造出來的?不是我們兄弟是她自己創造的。媽媽的健康不算很好,因為支氣管擴張進過加護病房幾次,但是她懂得生活,有自己的消遣,經常動腦筋、找事做而且能夠享受生活中的成就感和挫折感。如果一個人對什麼都無感,那就完了。
從媽媽身上讓我看到要擁有獨立自主的老年生活第一個要健康,不只是身體健康還有心理的健康。這些觀點年輕時我也不相信現在終於服氣了,而且完全信服,因為眼前所有的毛病都是過去十幾、二十年累積而來,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古希臘哲學家推崇音樂和體育,因為運動鍛鍊身體、音樂陶冶心靈,身心得以和諧發展,生活品質就能提昇。所以無論什麼年紀都可以從飲食、運動、閱讀、聽音樂等方面著手,將來會結什麼果我們不知道,但要種下善因。當你懂得照顧自己、安排生活別人自然就會來親近你,老了,身旁圍繞的是孩子、孫子和朋友;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旁邊就是醫生、護士和陌生人。
所以「老」這件事不是只有自己的老化,還涉及醫療照護、人力資源配置等複雜的議題,這也是臺灣人口老化遭遇的困境。老了如果沒錢怎麼辦?病了由誰來照顧?… 歸根究柢還是先把自己照顧好,尤其年輕的一代,現在就要練習照顧自己,不要成為家人的負擔、社會國家的負擔。
學會獨處 享受一個人
對老的理解可以透過觀察、閱讀,尤其現在資訊很多、取得很容易,但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體驗,因為老是自己的事情。
這幾年獨自外出開會或談事情一回到辦公室就忘了會議內容,只記得其中一、兩件事情,太太曾建議我做筆記但寫一寫又懶了,這就是老了。其實我也想退休,但身邊有許多退休後生病或者惶惶不可終日的例子讓我不敢輕言退休。
- Dec 21 Wed 2016 13:12
有荷雜誌第22期 愛分享 ---求
- Nov 19 Sat 2016 11:55
手足情深的貓咪
手足情深的貓咪
大毛小毛是流浪貓兄弟,一天突然現身娘家後面菜園,家中本來就有一隻橘子公貓,三隻貓一盤魚拌飯,一到吃飯時間,不免一番搶食,小貓正要長大,所以搶得兇,儘管是兄弟,大毛還是當仁不讓,兇巴巴「哈」小毛甚至出手「巴」小毛。母親見狀,覺得與其大家都吃不飽,拚命搶,不如送走一隻,趁貓咪睡覺時抓走比較溫馴的小毛野放到南面數百公尺遠農會倉庫,想讓牠司正職抓老鼠。或許心有靈犀,儘管之前搶食風波不斷,大毛在遍尋不著小毛情況下,居然四處尋覓,狀極哀戚。一天傍晚竟讓牠循線找到,帶著小毛沿大馬路往回家路上走,可能是出生有史以來第一次走大馬路,看到車子,左躲右閃,非常害怕,這一幕恰巧讓開車返家的弟媳撞見,二話不說,直接帶上車,歡歡喜喜返抵家門。
親兄弟嘛,本就手足一家親,吵歸吵,打歸打,還是要生活在一起。聽完弟媳敘述,母親終究不忍,好歹也就養了。母親說:「看啊!小貓兄弟這麼堅持,就算鐵石心腸也不忍心再拆散 。」誰說不是呢。姪兒姪女放學回家,有時候會順便買個麵包,大毛小毛聞香前來,喵個不停,疼愛貓咪,見者有份,都沒想到飢腸轆轆正在長大的貓咪連麵包也接受。你一口我一口,人貓其樂融融。
兩隻都是公貓,討食本領也不差,我家的穀倉在奶奶房間隔壁,平時是關閉狀態,一回父親開門載一包稻穀要去碾米廠處理,大毛居然神不知鬼不覺溜了進去。連著兩天母親吃飯時都找不到大毛,跟父親提起。父親福至心靈哎呀一聲大叫:「會不會被關在穀倉裡啊?」趕快三步併作兩步拿了鑰匙打開穀倉的門,空氣中傳來微弱的一聲喵嗚,父親循聲發現這下可慘了,因為穀倉有放捕鼠器,大毛沒抓到老鼠不打緊,反而誤觸了捕鼠器。父親好不心疼趕快出手搭救,幸虧腿傷不嚴重,一星期後又可以追趕跑跳了。從此只要進出穀倉,父親一定檢查再三,確認家中貓咪不在裡面才上鎖。話說大毛不見那兩天,小毛吃飯時也會出聲呼喚,好似要表達大哥你在哪裡啊?場面很感人。母親說原來貓咪也需要玩伴呢。大毛先天體質好,捕捉麻雀的技術特佳,抓到獵物,會咬來母親面前獻寶一番再進食,母親每每一邊稱讚嘉許,一邊叨唸麻雀笨手笨腳,心情的掙扎擺蕩盡在臉上。是食物鏈,大毛憑自己本領抓到獵物,母親也不好橫加阻擾,只好任其大快朵頤。
兩兄弟方圓十里倒也來去自如,我回娘家時,因為陌生,會刷地一聲躲進後面菜園蕃薯藤堆哩,你看得見葉子晃動,可是說不出來就是不出來。我跟母親說下回我帶飼料或罐頭,也許可以博得青睞。母親不認同,說:「我們隨便養,他倆兄弟也不挑,別被你寵壞了才是。」好吧!那就只好等待,等貓咪龍心大喜,願意露臉見姑奶奶囉。※
親兄弟嘛,本就手足一家親,吵歸吵,打歸打,還是要生活在一起。聽完弟媳敘述,母親終究不忍,好歹也就養了。母親說:「看啊!小貓兄弟這麼堅持,就算鐵石心腸也不忍心再拆散 。」誰說不是呢。姪兒姪女放學回家,有時候會順便買個麵包,大毛小毛聞香前來,喵個不停,疼愛貓咪,見者有份,都沒想到飢腸轆轆正在長大的貓咪連麵包也接受。你一口我一口,人貓其樂融融。
兩隻都是公貓,討食本領也不差,我家的穀倉在奶奶房間隔壁,平時是關閉狀態,一回父親開門載一包稻穀要去碾米廠處理,大毛居然神不知鬼不覺溜了進去。連著兩天母親吃飯時都找不到大毛,跟父親提起。父親福至心靈哎呀一聲大叫:「會不會被關在穀倉裡啊?」趕快三步併作兩步拿了鑰匙打開穀倉的門,空氣中傳來微弱的一聲喵嗚,父親循聲發現這下可慘了,因為穀倉有放捕鼠器,大毛沒抓到老鼠不打緊,反而誤觸了捕鼠器。父親好不心疼趕快出手搭救,幸虧腿傷不嚴重,一星期後又可以追趕跑跳了。從此只要進出穀倉,父親一定檢查再三,確認家中貓咪不在裡面才上鎖。話說大毛不見那兩天,小毛吃飯時也會出聲呼喚,好似要表達大哥你在哪裡啊?場面很感人。母親說原來貓咪也需要玩伴呢。大毛先天體質好,捕捉麻雀的技術特佳,抓到獵物,會咬來母親面前獻寶一番再進食,母親每每一邊稱讚嘉許,一邊叨唸麻雀笨手笨腳,心情的掙扎擺蕩盡在臉上。是食物鏈,大毛憑自己本領抓到獵物,母親也不好橫加阻擾,只好任其大快朵頤。
兩兄弟方圓十里倒也來去自如,我回娘家時,因為陌生,會刷地一聲躲進後面菜園蕃薯藤堆哩,你看得見葉子晃動,可是說不出來就是不出來。我跟母親說下回我帶飼料或罐頭,也許可以博得青睞。母親不認同,說:「我們隨便養,他倆兄弟也不挑,別被你寵壞了才是。」好吧!那就只好等待,等貓咪龍心大喜,願意露臉見姑奶奶囉。※
- Sep 21 Wed 2016 09:59
池上好風光---有荷雜誌第21耆愛分享
- Jul 21 Thu 2016 09:53
猶太人家庭的金錢教育( 轉)
幾乎所有家庭都"富不過三代",但猶太人一家卻能富過300年!
有句俗語,“富不過三代”!並且有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敗的說法。然而猶太人中,富過300年的家庭不在少數。有什麼秘訣?其實,這秘訣還得從教育說起。